最新消息

2019/01/29 捐贈物資給災區或弱勢團體前先想想,你捐的是物資還是垃圾?

每當有重大災害發生,很多熱心民眾會捐款、捐物資給災民或帶熱食至前線慰勞搜救人員或志工。

然而過於集中的捐款可能排擠對其他社福單位的捐輸(如:弱勢孩童)讓過剩的物資對前線造成負擔、最後浪費。


國內幾次重大災害發生後幾個月,都還傳出地方在消化物資。學者說,民眾看了許多災情報導,「捐物資也是在找(情緒的)出口,不能要他們不捐。」

有救難人員說,一波波熱食便當送進帳篷雖感謝,但他們根本吃不完,天雨保護器材優先,只好把民眾愛心放在外淋雨泡水,反被熱心民眾罵,東西丟了就跑,不收還不行。

整理物資的志工
分享物資整理經驗,一袋衣服倒出來要摺,還要檢查尺寸與季節,2、3個志工要花1小時,很快衣服堆得跟山一樣高,根本沒力氣拆開看裡面有什麼,最後只好整堆又塞回去塑膠袋。

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
物資要有專門人力去做,花人力又吃力不討好。現在物資一車一車送進來,收了又不知送不送得出去,有收到壞掉的鞋、汙損的包包,最後還要回收清掉。

物資管理有社會行政及社工部門,會清楚把需求品項及數量傳出去,呼籲民眾不要自行在網路亂傳訊息,甚至有人傳出災區缺水,但其實不缺水,結果礦泉水已堆得像山。

曾任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的謝志誠說,近幾年地方政府調度物資能力有很大進步,平時準備及災後來源,若不在分配系統內硬要塞進去,會變成物資系統的負擔。民眾要保持理性,向統一窗口詢問要捐什麼

不只921,88風災、高雄氣爆、南台強震也發現許多物資浪費掉了。



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
民眾透過網路號召主動捐助,飲料、礦泉水、牙膏、毛巾、泡麵等民生物資不斷寄來。民眾送餐「全天候」供應,安置中心撤離後,愛心食物還是源源不斷,100多個三明治沒人吃發出異味,晚上被迫全數丟棄,停收物資還被民眾罵。

非災民卻固定去領物資,8小時4次,志工認出是「老面孔」不好意思制止。婆婆媽媽呼朋引伴,以大型購物袋前去「挑貨」,有人把一整年分的衛生紙都「領足了」。

像是南台大地震:要1萬給3萬顆電池
台南市府徵募1000組探照燈、1萬顆電池救災,結果26分鐘就募到1200組探照燈,電池3萬顆且規格未必符合;各項民生物資爆量。最後部分救災物資歸還給愛心廠商或轉消防局。


想捐物資、當志工先三思
學者表示捐物資務必理性,不輕信網路訊息,寄送前向當地賑災中心了解需求。
沒有專長的志工不請自來,徒增前線調度困擾。


南美製藥提倡回饋社會公益活動,也希望熱心民眾可以理性捐贈,不要盲目跟風,隨意捐贈物資

※提醒您請不要提供以下物資
1.破舊、髒汙、沾血漬的用品

2.非季節衣物:夏天收到棉襖、冬天收到短褲

3.災民用不到的東西:舞會洋裝、高跟鞋、護手霜等



以上內容整合取自聯合報